close

  1994年5月2日,浙江大學舉行儀式,情趣用品將該校第一個名譽博士學位授予邵逸夫爵士。新華社發">
  1994年5月2日,浙江大學舉行儀式,將該校第一個名譽化療副作用博士學位授予邵逸夫爵士。新華社發
  在商務中心百度地圖裡搜“逸夫”二字,逸夫樓遍佈全國。">
  在百度地圖裡搜“逸夫”二字,逸夫澎湖民宿樓遍佈全國。
  逸夫書院於1990年3月開幕商務中心,邵逸夫(中)出席。 港中大供圖">
  逸夫書院於1990年3月開幕,邵逸夫(中)出席。 港中大供圖
  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呂福源(左)將刻有“千秋偉業”的金匾贈給邵逸夫先生。
  中國日報圖片">
  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呂福源(左)將刻有“千秋偉業”的金匾贈給邵逸夫先生。
  中國日報圖片
  昨日,在山東聊城大學逸夫圖書館樓前,學生舉辦追思活動。C FP供圖">
  昨日,在山東聊城大學逸夫圖書館樓前,學生舉辦追思活動。C FP供圖
  1970年,有一家養老院的老人,給電影大亨邵逸夫寫信,希望他隨緣行善。結果邵逸夫只寄來一張500港元的支票,養老院不滿意,邵的做法也貽笑大方。
  普通市民喜歡打聽頂級富豪的“八卦”,對於他們投身慈善的動機也很好奇。有媒體報道說,邵逸夫從“吝嗇”走向“豪捐”,源於那次捐款500元招來的嘲笑,也有人說他是在胞兄去世後“頓悟”,感覺人活一世,與其沒完沒了地拼命賺錢,不如在生命健全時積德行善。邵逸夫有一句名言:“一個企業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故事歸故事,眾所皆知的是,這位大亨投身慈善後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功成名就。
  1973年,66歲的邵逸夫設立“邵逸夫基金會”,並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蘇浙公學”捐贈50萬港元,為其興建一座藏書3萬多冊的新型圖書館。這也是他的第一筆鄭重其事的捐贈。
  邵氏大規模的捐贈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1986年,香港媒體排出當地十大財團,邵逸夫以33億港元的資產名列第十位。
  1987年開始,邵逸夫集中向內地捐款。這一年他向內地捐出第一筆教育款項1億港元,幫助內地10所大學興建圖書館或科技館。
  從那以後,一發不可收。遍佈各地的“逸夫樓”,成為多少內地學子的集體回憶。據新華社消息,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億港元。
  內地
  捐47.5億港元、建6013個項目
  南都記者從教育部獲悉,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先生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迄今贈款金額近47 .5億港元,建設各類項目6013個。
  贈款項目,採取捐款與項目單位資金配套的方式,遍及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學校覆蓋大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及師範學校等,包括教學樓、圖書館、科技樓、體育館、藝術樓、學術交流中心、研究中心等。
  近年來,為配合國家西部開發戰略,邵逸夫基金重點支持了西部的大中小學的教育設施的建設。
  “每當內地一些地區遭受自然災害時,邵逸夫先生都及時地向災區慷慨捐贈,用於災區中小學校舍的重建工作”,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另據新華社,邵逸夫還熱心捐助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地區,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萬港元,救助臺灣“9·21”大地震災民;2005年,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2008年,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1億港元。
  1990年,中國政府為了表彰他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2008年,邵逸夫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以贊揚他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精神。
  為了推動世界各地的科學研究,邵逸夫在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頒獎禮於2004年舉行,選出全世界在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各頒授100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而這些領域是諾貝爾獎所未涵括的。此後每年頒獎一次。
  在2012年的“邵逸夫基金教育贈款項目25年慶祝活動”上,教育部副部長郝平曾表示,“邵逸夫基金是當前海內外愛國人士通過教育部捐款持續時間最長、贈款金額最大、建設項目最多的教育贈款項目,為內地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香港
  邵氏巨資捐給港中大
  1987年,80歲的邵逸夫送給了自己一個最好的生日禮物。1月12日,香江冬日的陽光依舊燦爛,邵逸夫親自來到身後仍是山包的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工地上,手持和泥工具,帶著開懷的笑容,為自己親自捐資並籌划了2年多的逸夫書院“添磚加瓦”。這一抹泥土和一堵磚牆雖然不大,但卻讓邵逸夫與港中大在時間的風化下,凝固了無比堅固的情緣。
  此前,1985年5月,他捐款1.1億港元並親自擔任港中大逸夫書院創辦人。1987年1月12日,逸夫書院在校園建築工地舉行奠基禮,作為主禮嘉賓的書院創辦人邵逸夫與時任署理港督鐘逸傑爵士一起出席了典禮。
  翻開邵逸夫這位慈善大家的履歷,動輒上億元的捐贈“四處開花”,但有一個領域,最為邵老所重視,那就是教育;有一個地方,留下來他深深的感情,那就是港中大。。
  作為香港中文大學的終身校董,及逸夫書院創辦人,邵逸夫可謂和香港中文大學淵源頗深。與港中大結緣超過40載的他,早於1967年就出任港中大聯合書院校董,其後任聯合書院校董會主席及大學校董多年,並於1991年獲委為聯合書院名譽主席及永久校董,及於1992年獲委為大學終身校董。
  昨日在得知邵逸夫逝世的消息後,港中大校長沈祖堯也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並贊揚邵博士對教研的支持及學子的關愛。沈祖堯說,“邵博士的辭世令香港失去了一位慈善家,但他的成就及對社會發展的不朽貢獻,除鼓勵了年輕一代外,也為大眾樹立回饋社會的榜樣”。
  而去年剛剛在深圳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也同樣得到了邵逸夫的扶持及關註。2012年底,邵逸夫通過其基金會捐巨資匡助港中大於深圳的發展。其發言人向南都記者表示,這筆捐款是大學接獲支持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之首筆私人捐款,對港中大意義殊深。
  邵逸夫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立邵逸夫基金。早於20世紀80年代,他就投身於香港的慈善教育事業,從最初捐出1 .1億港元為香港中文大學興建逸夫書院開始至今,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當地高校內都有他資助的教育建築。
  廣州
  中大、暨大、華工都有逸夫樓
  邵逸夫去世,也牽動著廣東省內不少高校師生的心。許多學生表示,這位曾在省內的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捐建有多所大樓的著名慈善家,其“人去樓還在”,並以“逸夫樓”永存在省內學子們的心中。
  “從小就愛看T V B,沒想到你還是一個大慈善家,你是偉大的。”“曾經在圖中逸夫樓避過雨的人,(為您)點支蠟燭。”“給國內大學捐了不少樓,也是善事”。昨日,中山大學新浪官方微博配發了由邵逸夫捐資400多萬港元參建的中大逸夫文化藝術中心的圖片,以向邵逸夫致敬,這也引來了中大校內近千名學子的轉發和悼念,不少學子紛紛發表評論,祈願“六叔,一路走好”。
  廣州的另一高校暨南大學,校內也有一所由邵逸夫捐資1000萬港元建設的邵逸夫體育館。記者獲悉,該館於1989年10月奠基,1991年5月竣工,入口正門上方“邵逸夫體育館”六個金色大字系由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寫。
  昨日上午9時22分,暨南大學官方微博發出悼念邵逸夫先生的信息,暨大學生們紛紛表示默哀,“感謝你的逸夫館”,有學生回憶,邵逸夫體育館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考場,“曾經在這裡參加過期中、期末考試的同學們,對這個大場面一定是記憶猶新。也從心裡懷念著邵先生!”
  在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由邵逸夫出資近2000萬港元捐建的大樓共有四座,分別是逸夫科學館、逸夫工程館、逸夫人文館和華南理工大學附屬中學逸夫樓。
  邵逸夫與華工的緣分不止於此。記者從華工校方瞭解到,邵逸夫在生前曾多次派人到訪華工,並多次捐資興學,另外較少為世人所知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邵逸夫還曾與華南理工大學聯合成立了藝員培訓中心,並將培訓藝人輸送到香港無線電視(T V B )工作,以幫助培養和吸收內地人才,培養出邵兵、張延、何美鈿、黃小燕、蔣文瑞、卓凡、鄭國霖等一大批演藝人才。
  慈善捐款編年
  捐款遍全球 主打大中華
  19 7 0年:早年“吝嗇”被嘲笑 捐贈一家養老院500港元,養老院隨即退還給邵逸夫,邵逸夫因此被嘲笑。
  1973年:首次鄭重其事的捐贈 在香港設立邵氏基金會
  向香港“蘇浙公學”捐贈50萬港元:邵逸夫第一筆鄭重其事的捐贈
  1983年,邵逸夫三哥邵山客中風,陷入昏迷,只能靠藥物維持生命。 邵逸夫睹物關情,感嘆人生匆匆,錢財只是身外之物。
  1985年:開始大舉捐贈第一年
  1985年1月(邵山客去世前兩個月),邵逸夫捐出1.06億港元作慈善用途。捐贈1000萬港元給中國保護敦煌莫高窟壁畫工程。
  1986年:再次捐出1.2億港元 其中1億港元給香港中文大學,1000萬港元給香港浸會大學,1000萬港元給仁濟醫院。
  1987年:開始集中向內地捐款 向內地捐出第一筆教育款項1億港元。
  截至2012年,共捐贈內地教育47.5億港元,捐建項目總數超6000個。
  有趣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樓”,在當地核算所需費用如果超過他的預算,“逸”字的最後一個點會缺筆,而如果他全額出資建造,則是全字。
  1994年:捐資成立中國研究所 向牛津大學捐贈300萬英鎊,成立了中國研究所。
  1999年:向臺灣捐2500萬港元,救助9·21大地震災民
  2002年:創立“東方諾貝爾獎”11月15日,邵逸夫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目前基金總額高達50億港元。該獎設天文學、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獎項,每年頒佈一次,獎金100萬美元。
  2005年: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2008年:向汶川捐款1億港元 5月15日,汶川大地震三天之後,捐款1億港元
  2009年:向臺灣捐款1億新臺幣 水災關愛行動(颱風莫拉克),邵逸夫捐款1億新臺幣
  2011年:捐出公司2 .59%的股權 邵逸夫退休之時,邵氏基金將公司2.59%股權饋贈給數家教育及慈善機構。
  2013年:向雅安捐款1億港元 4月22日,向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捐款1億港元。
  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億港元,他慈善為懷,身體力行了他自己那句話:一個企業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風尚中國、鳳凰衛視、新華網、人民網)
  延伸閱讀
  在香港,從富豪到平民慈善捐款是種文化
  提起邵逸夫,內地許多高校學子的第一聯想就是“逸夫樓”,而對於廣州中山大學的學生來說,“英東體育館”則與“逸夫樓”齊名。“英東體育館”由愛國商人霍英東在上世紀80年代捐資3700萬港元建成,現今是中山大學南校區學生的主要運動場地。
  事實上,這隻是霍英東慈善事業的一小部分。1984年,他宣佈出資10億港元,成立“霍英東基金會”。有報道稱,霍英東在數十年裡,用作慈善的捐款超過150億港元。
  更為人所熟識的,是華人首富李嘉誠於1980年創立的“李嘉誠基金會”。“李超人”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並將個人1/3財富投入其中。李嘉誠基金會30周年時,已捐款超過百億港元。當時李嘉誠說,未來十年基金會的捐款會多於前30年的總和。
  2009年,中國慈善排行榜辦公室在北京發佈“影響中華公益的60位慈善家”人物名單。霍英東、邵逸夫、李嘉誠等香港大亨榜上有名。
  除了他們,靠地產建築和酒店起家的香港商人餘彭年,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14大慈善家”之一。2006年至2010年,他更是連續五次蟬聯胡潤中國慈善榜榜首,幾年來累計捐款62億元,被譽為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數年前,88歲的餘彭年宣佈將其名下剩餘的所有資產,共計32億元,全部放入“餘彭年慈善基金會”。餘彭年慈善基金會的資產價值達到82億元,成為中國第一個超10億美金的民間慈善基金會。
  此外,還有香港煙草有限公司創辦人何英傑,他在1983年創辦“良友慈善基金會”,1994年成立何英傑基金會有限公司,捐出金額數以億元計。1991年華東水災,他曾捐款1億港元予災民。更多的香港富豪或實業家,比如李兆基、曾憲梓、莊世平,以慈善家的身份名揚海內外。
  至於香港富豪捐助的方向,則主要是醫療、教育和賑災。李嘉誠曾說過:“我對教育和醫療的支持,將超越生命的極限。”30多年來,他獨力支撐建立汕頭大學,到2012年,李嘉誠基金會已向汕大實現捐款約42億港元。
  也有人認為,香港富豪的好善樂施,與香港慈善傳統與氛圍有關。香港的慈善團體有著悠久的歷史。香港紅十字會、東華三院和香港賽馬會是三大慈善機構。其中最久遠的東華三院已有近150年的歷史。慈善機構已成為繼特區政府、市場以外,第三股維持社會安定繁榮的強大力量。
  此外,香港市民被譽為“世界上最慷慨的慈善人口之一”。“從香港街邊的賣旗活動便可見一斑。”深圳慈善會秘書長房濤表示,每到周六香港的街道上,便可以見到一群年輕的義工,甚至是兒童向途人籌款。她說,香港去年人均慈善捐款超過700港幣,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相當高的水平。
  統籌:南都記者莊樹雄 採寫:南都記者何薇 陳紫嫣 莊樹雄 王睦廣 葛倩 鄭煥堅 高遠 金可鏤
  通訊員孫宏志 盧慶雷 黃愛成 彭梅蕾 發自香港 北京 廣州  (原標題:豪捐百億神州遍佈“逸夫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m34jmml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